首页 >> 要闻传递 >> 组工文件

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问题

发文单位:     发布时间:2006/1/9 8:27:59     

                                                  

近年来,我们为破解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难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行以选派、选育、选聘、建立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三选一保”工作机制,有效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深化认识,求实创新,积极探索解决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有效机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探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抓手和载体,2003年初,市委组织16个调研组采取市、县同步进行的方式,对全市农村基层组织状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情况表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反映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主要是四难:一是党员干部队伍老化,难以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全市5744名农村支部书记中,50岁以上的2316人,占40.2%;35岁以下的325人,仅占5.8%。16.4万名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的有53047人,占32.3%;35岁以下的仅有11531人,占7%。由此造成一些村工作被动应付,甚至不能落实。二是后备力量不足,难以适应村级班子建设的需求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沧州市农村劳务输出33.8万人,外出经商2万多人,考学、参军入伍3.4万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输出,导致选配村级领导班子时,干部人选“捉襟见肘”,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难选,部分村只能靠“留守”党员“轮流坐庄”。三是干部素质不高,难以担负统领农村发展稳定大局的重任。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法陈旧,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与群众想致富、盼销路的要求不适应。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如何带领群众致富等诸多问题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四是经济待遇偏低,难使村干部岗位产生吸引力。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税减免等多种因素,全市农村基层干部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即使每月百、八十元的补贴,在相当部分村也很难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1999年至2000年,全市有278名村干部因享受不到应有待遇而“撂挑子”。

市委认识到,这些问题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势必削弱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探索新机制,已成为市委及各级党委的共识;下大力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和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摆在市委面前的紧迫课题。为此,市委召开两次常委会、四次专题座谈会进行研究。市委进一步认识到,沧州虽然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内,但相对欠发达,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较多。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们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委要求沧州瞄准沿海开放城市率先突破,成为河北第二次翻番中新的“增长极”。而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攻克这一难点,关键是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为此,我们在总结一些县(市)开展的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举办村干部专业素质培训、建立农村人才库、多渠道解决村干部待遇等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在盐山进行试点,并在省委领导和省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形成“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基本框架。之后,又陆续出台了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等专门文件,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加以规范。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保证“三选一保”工作机制健康运行

在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中,我们深深感到:推行好这一机制,必须牢牢抓住选派、选育、选聘三个环节和选好干部、激励干部两个方面,形成环环紧扣、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

选派,就是多渠道、多层次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着力解决少数村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难选的问题我们坚持把选派干部职工到村任职,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在选派对象上坚持以党政机关干部为主体,根据基层需要向包括离岗、退休人员在内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延伸,优先安排干部职工回原籍村任职。选派去向以穷村、乱村、基层党组织后进村为重点,逐步向经济强村、典型示范村扩展,使后进村“摘帽子”,先进村上台阶,实现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在选派标准上,着重选拔责任心强、熟悉农村工作、基础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坚持自我推荐、单位推荐相结合,组织部门考察定人、用人村根据需要选人、下派干部结合自身优势选村相衔接,达到选派干部和基层“两满意”。在选派人员职责任务的确定上提出了在所驻村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七项任务。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指导帮助所驻村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选拔“两委”主要干部。在选派人员的管理上规定在村任职时间一般为两年,由派出单位与市、县委组织部门和所在乡镇党委共同管理。为使下派干部安心基层,由市财政拨款,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并实行四不变、一浮动、两优先”,即在原单位的职级、工资、福利待遇和开支渠道不变;职务工资上浮一档,任期结束后被评为优秀的固定上浮工资;实绩突出的,优先列为后备干部培养,优先提拔使用。目前,共选派1538名人员到村任职,其中,担任村支部书记的464人、副书记的652人、支部委员的102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142人,任村“两委”班子其他职务的178人。回本村任职的927人,占总数的60.3%。

选育,就是大规模培训,大力度培养,努力解决农村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我们在选派人员到村任职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大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上。一是大规模培训为提高农村干部“双带”能力,在全市组织实施了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学习种植、养殖技术为重点内容,以培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为目标的“建设发展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战略。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市级培训基地1个,县级培训基地16个,开设农村远程教育网站236个。三年来,市、县举办农村干部专业素质培训班213期,先后有2万多名村干部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技能的专业素质培训;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对村委会主任进行岗位素质培训。截止2005年5月底,有5275人取得了农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证书,5413名村委会主任接受了岗位培训。二是大力度培养。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三培养两促进”活动。几年来,共有4.1万名政治素质好、进取心强、素质高的致富能手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对培养成熟的1.2万名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发展为党员,已有8907名“双带”型党员走上村干部岗位,其中任村党组织书记的2492人。三是强化学历教育。我们采取“各级财政划拨一点、党费补助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先后筹措资金600万元,共组织1648名农村干部参加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农广校、党校等成人大专教育;3225名基层干部参加了农广校的成人中专教育。目前,已有1042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2183人获得中专学历证书。力争用3到5年时间,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使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结构有一个质的变化。

选聘,就是不拘一格,内外并举,突出解决农村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为开发好农村人才资源,我们按照管理型、经营型、科技型、能工巧匠型等24类人才,由乡镇统一登记造册,立档建库,并采取了两项措施,使这些人才作为后备干部得到合理利用和重点培养。一方面,用好村内人才。坚持从回村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致富能手、懂经营善管理的乡企骨干中选聘村务助理、监督员、顾问和红白理事会理事,并作为农村后备干部培养。另一方面,用好村外人才。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外出人才建立联系制度。对本地在外经商、从业人员,采取建立联系卡、颁发聘书等形式,把他们选聘为村顾问、信息联络员、党建指导员等。为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通报涉及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每逢节假日,以召开聘员座谈会、茶话会、碰头会等形式,交流信息,共商发展大计。同时,在选聘人员中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每年为家乡发展献一条良策或信息,带一批贫困户外出打工经商,引进一个致富项目,协调一笔发展资金。全市通过聘任方式培养的后备干部已达7590人,其中,选聘回村的初高中毕业生3420人,退伍军人1795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461人,乡企骨干914人。目前,已有873人进入了村级班子。

保障制度,就是完善激励措施,兼顾当前与长远,重点解决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为把中央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市委坚持落实经济待遇与政治激励相结合,解决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一是建立经济报酬制度,多渠道落实村干部待遇。按照“多劳多得、绩效挂钩”的原则,实行“基本补贴+效益收入+奖金”的结构补贴制。基础部分每月不足200元的由市、县财政予以补给;效益部分依据本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和人均集体收入确定;奖励部分根据年终对村干部综合考核后确定。献县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但为解决村干部经济待遇偏低的问题,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拨出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村干部基本补贴的发放。二是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帮助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市委要求各地逐步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县、乡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投保范围、入保条件、保险资金筹集的渠道、标准等,实行统一管理。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为村干部办理了家庭财产及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任丘市对工作实绩突出、累计任职10年以上的村“两委”主要干部,采取乡、村、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进行投保。盐山县研究制定养老保险办法,对连续任职6年以上的村“两委”正职实行养老保险。目前全市已为1102个村的2204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三是建立激励制度,从政治上关心村干部对连续任职30年和15年以上的优秀村干部,分别由市、县授予荣誉称号;对政绩突出、议政能力较强的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推荐他们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截止2004年底,市委先后为108名连续任职30年以上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对其中的10名优秀支部书记进行了隆重表彰,组织他们到北戴河疗养。先后有97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一定程序当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或被推荐为政协委员。四是建立保护制度,为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市委两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村干部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因公造成村干部经济损失的,视情况由县、乡给予适当补偿;对报复伤害村干部的行为,坚决制止并依法惩处,为村干部撑腰壮胆;对因公致伤致残或有重大疾病的,由县、乡党委和政府协调,帮助他们解决医疗费用。海兴县大梨园村支部书记刘文坡在为村打井时腰、腿被砸伤。事后,市、县主要领导多次亲自看望或派人看望,并协调就医,解决治疗费用2万多元。据统计,几年来为983名村干部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156名村干部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责任,扎实推进,真正把“三选一保”工作机制落到实处

为加大“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推行力度,发挥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了“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顺利推行。

一是构建责任体系。市委召开全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执政水平的意见》,对全市农村推行这一机制作出部署,明确责任、任务和要求。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组织部门协调、乡镇党委主抓的责任体系,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市、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分包一个村,作为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示范点。为加大推行力度,市委明确要求,县(市、区)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形成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农工委、民政、财政、司法等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带头落实责任制,做到工作先深入、责任先履行。市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坚持每季度到联系乡镇指导工作,到村与基层干部座谈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县(市、区)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深入基层,解剖麻雀,不断完善、丰富 “三选一保”工作机制,具体指导这一机制的落实。

二是健全运行制度为推动 “三选一保”工作机制运行,我们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意见》,坚持了三项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市对县每半年进行一次调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不定期暗访抽查,县对乡每季度进行一次调度,并将情况定期通报。三年来召开推行“三选一保”专题工作会议4次,调度会议8次,研讨会1次,现场经验交流会2次,印发通报35期,较好地指导了各地工作实践。述职制度。落实省委要求,从2005年起,市委每年听取一次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县委每半年听取一次乡镇党委书记的述职。其中,把“三选一保”落实情况作为述职的重要内容。考核制度。市委下发了《关于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年度考核的意见》,市对县每两年进行一次专项考核,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作为评价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和党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其书记、主管副书记、组织部长给予奖励,颁发证书。排位后三名的县(市、区)委不能评为实绩突出单位,书记、主管副书记、组织部长不能评为优秀等次。

三是典型示范引导我们坚持用舆论引导、典型示范的办法来推动工作开展、促进任务落实。各级党组织注意培育、发现、总结和推广多层次、多侧面和不同类型的典型集体、先进个人和好的经验做法。先后培树了22个选派的典型、31个选育的典型、16个选聘的典型、13个建立保障制度的典型。在县(市、区)这一层面,我们总结了盐山县全面推行“三选一保”的经验,任丘市、青县、南皮县实施“素质工程”,东光县建立保障制度,海兴县开展“三培养两促进”活动,沧县实施农村干部“绿色证书”等做法。在乡镇这一层面,推广了河间市黎民居乡建立农村人才库,盐山县圣佛镇通过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等8个典型。在个人这一层面,宣传了“宁可死在岗位上,也不死在病床上”的任丘市人大专职常委、到村任职干部杨宝善;立志回村为民办好事、解难事的盐山县圣佛镇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原圣佛镇副镇长申延良等10个典型。我们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印发内部通报、巡回报告、新闻媒介报道、组织收看专题片等形式和途径,大力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导向、激励作用,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全面推行和落实。

通过推行这一机制,为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一是一大批后进村党支部得到有效转化,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2003年以来,全市34个瘫痪半瘫痪村支部得到有效治理,638个软弱涣散村支部已经明显转变。二是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中,50岁以下的占66.1%,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8.1%,具有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的2492人,占43.3%。三是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推行,既促进了机关职能和作风的转变,锻炼培养了干部,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呈现一片安康、文明、和谐的气象。预计到2005年底,全市GDP为10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0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6%、154%、29.5%。今年全市农民上访户和上访人次,分别比2002年下降17%和23%;集体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比2002年下降27%和33%。

“三选一保”的做法,不是我们自己的创举,也不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唯一办法。今后,我们要在抓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上,抓好以公开公正为主体的制度建设,抓好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为主体的干部能力建设,使我们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