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工动态 >> 党建信息

浙江海宁廉政风险防范制:“小政策”为何屡排腐败大风险

发文单位:     发布时间:2010/3/30 8:33:08     
■从岗位中找出可能影响廉政建设、酿成腐败问题的“风险点”,并针对“风险点”健全防控措施,以阻断岗位廉政风险演变成违纪违法事实,防止和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这就是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党员干部排查“风险点”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排查,可以认识到自己岗位存在的廉政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在浙江省海宁市工商局,许多工作人员都习惯了在内部局域网查看新发送的“廉政风险预警信息”。信息根据实际执法过程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及时提示和警醒工作人员,避免导致办“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等廉政风险。从2008年底开始,这类信息已发布100期。

  
既要“办案子”

  也要“化风险”

  把惩防体系落脚于“岗位”

  “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中,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涉案率一直居高不下。”海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方俊良说,像2008年初市纪委查办的三个典型案件,分别涉及乡镇领导干部、机关中层干部、基层站所干部,虽然不是层次多高、官多大,但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岗位都掌握一定权力,而主管部门的监督制度,特别是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制度尚不健全。

  “有的‘实权’岗位,不管哪个人来担任,都容易‘出问题’。有权力就必然有廉政风险。”方俊良说。

  这些“高风险”岗位暴露出的问题,显示了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干部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须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办案子”重要,“化风险”、“治未病”也同样重要和紧迫。

  海宁市纪委认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除了制度框架外,还应细化到基层单位、具体岗位,以提高制度建设的实效性,增强防控措施的针对性,把惩防体系的落脚点放在“岗位”上。

  2008年4月,海宁市6家试点单位率先开始探索建立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2008年7月,在试点基础上,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在全市推开。2009年初、2010年初,海宁又先后出台相关的细化推进方案。今年4月初,海宁即将出台“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实施办法”。这标志着这一创新机制正在迈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将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廉政风险查到点

  惩防体系建到岗

  排除岗位廉政风险“地雷”

  海宁市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核心内容就是从岗位中找出风险点,针对风险点建立防控措施,即“找、防、控”: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形成标准化、操作性强的防控模式和规范化的处置措施,达到有效控制和化解岗位廉政风险的目的。

  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莫有良介绍说,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包括三类岗位:能够“拍板”的领导岗位,掌握“实权”、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层岗位,以及具体“管钱管物”的其他重要岗位。同时,将土地管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财政资金使用以及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作为防控的重点领域和环节。

  首要任务是找准埋在岗位工作中的廉政风险“地雷”。

  对领导岗位,重点查找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廉政风险;对中层岗位,重点查找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重要环节的廉政风险;其他重要岗位则主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

  有的单位在查找风险点时,每个干部先自己找,再请家属帮助找、同事相互找,并发动工作服务群众和联系对象共同找。通过反复查找,全市62个部门、单位的2211个岗位,共查找出廉政风险点3095个,并由各部门审核汇总。许多单位都通过局域网、内部刊物、学习墙报等形式公示“风险点”,接受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市工商局基层工商所一位经济检察执法岗位的干部说,原来总觉得腐败问题离自己很远,要求查找廉政“风险点”还有点不乐意,觉得是对自己不信任,查了之后自己也吓了一跳。“以往临近用餐时间,留在企业吃个便饭的情况也有。现在意识到,吃饭事小,但也有廉政风险,如果这个企业有事找来说情,可能碍于情面‘网开一面’,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错。”

  找准了廉政风险“地雷”,更要有效“排雷”。

  针对查找到的风险点,海宁市建立相应防控措施,锁定履权界限,规范操作程序,实行权力相互制衡,控制自由裁量权,防止“个人说了算”或“暗箱操作”。

  市地税局查找“风险点”发现,税务稽查岗位人员以往在选案、检查、审理环节“灵活性”、“随意性”很大,存在“想查谁就查谁”、“想怎么查就怎么查”、“想怎么罚就怎么罚”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监控手段。有企业说,同样的事情,稽查人员关系亲疏、责任心大小、业务水平高低不同,就有不一样的查法。为一一化解风险,地税局“有的放矢”推行多项新举措:选案实行“人机结合”,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模型筛选被查对象,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预;检查中执行稽查公示制度,并规范明确“必查项目”,接受群众监督、部门核查;处罚中压缩自由裁量权空间,出台细化条款并严格执行。

  交通工程领域是腐败大案“多发地带”。市交通局针对交通工程“监管难”顽症,有针对性地建立监管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做到“内控管理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事后考核有依据”。如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就必经监理审查、项目管理人员审查、财务人员审查、分管领导审查、负责人核准等程序,并明确审批时限,避免可能出现的“拖、卡、要”问题。

  市水利局剖析本系统发生的6起违法违纪案件,在梳理排查“风险点”过程中,共清理出“小金库”3个、临时账户6个,逐个督促整改,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财务管理、工程款支付审核审批管理等18个监督管理制度,真正把惩防体系建到岗位。

  目前,全市层面马上要推出防控廉政风险解决“共性问题”的总体方案,各部门针对“个性问题”的细化措施也陆续出台,今后每年都将加以完善和补充。

  
变“从旁监督”

  为“参与防范”

  纪检监察紧密结合业务工作

  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提高了各级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助推反腐倡廉的清风正气在各个部门传扬,同时也促进了行政效能提升、机关作风改善。

  “排查‘风险点’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海宁市一名机关干部说,认识到自己岗位存在的廉政风险,增强了反腐倡廉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通过流程梳理、职责明确,也推动了工作效能提升。

  有机关负责人表示:“了解到廉政风险在哪里、有多大,使领导干部抓班子、带队伍更有针对性,干部的思想认识也得到提高。”

  市国税部门的统计显示,以前每年都有不少工作人员因税务执法过程中违规违纪问题被追究责任,2006年共15人受到处理,2007年下降至3人、2008年2人,到2009年,国税局未发生一起税务方面的违规违纪情况。

  市工商局去年进行的 7279件行政许可、394次行政处罚中,没有行政管理相对人提出听证、复议、诉讼要求,没有出现一例违法违纪现象,在群众中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有学者认为,推行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使纪检监察与业务工作更紧密结合,改变“两张皮”的状况。纪检监察工作从以往的“在边上监督”转变为全过程共同参与防范监督,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监督,提高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高新民教授表示,预防和惩治腐败,很重要一点就是把它融入每个人的工作流程之中。有的工作可能看似跟腐败不太挂钩,却的确存在风险,对于这样的岗位,需要在工作流程、制度安排中就将廉政措施设计进去,落实廉政风险防范。

  海宁市委政研室主任王一鸣认为,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一项创新,是反腐倡廉建设系统化理念的体现,是标准化管理的体现。

  海宁市纪委表示,下一步将着眼于深化和完善,进一步突出防范机制建设重点,实施动态监控提升防范机制建设层次,并运用绩效评估,进一步完善防范机制建设体系。以岗位权力为点,分析权力运行轨迹;以工作流程为线,研究廉政风险表现形态;以监管制度为面,整合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编制岗位权力运行流程图和廉政风险形态监控图,并实行动态公示,形成“点线面”立体式风险动态监控机制。
关闭